2010年1月8日下午,澳大利亚汉学家、麦考瑞大学中文系主任康丹(Danie Kane)教授在主南401作了一场题为“契丹人与契丹文化”的学术讲座,科研处处长、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张维佳教授和二十余名研究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杨建国博士主持。本次讲座系由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科研处等主办的国际文化讲坛第七讲。
康丹教授在这次讲座中展示了自己收藏的百余幅图片,并结合图片介绍契丹民族和文化。首先康丹教授通过几幅壁画,对契丹人的外貌、服饰、生活习惯做了简要的介绍;然后通过几幅地图介绍自己的研究心得。因为契丹民族随着大辽帝国的灭亡而消逝在历史的深渊,其文化也随着民族的消失而难觅踪迹。现在传世的契丹民族的文献非常少,虽然有《辽史》,但因其史书性质和编纂过程的不严谨而无法作为文化研究的基础。因此现代对契丹文化研究的文献几乎全部来自于出土文物和中原文献,特别是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大量契丹贵族及皇室陵墓的发掘。因为辽定都于上京(今内蒙古赤峰附近),因此这些陵墓大多以赤峰为中心,分散于内蒙、河北、北京、天津、辽宁一带,从这些陵墓里出土的文物、壁画可以部分复原契丹人的生活和文化。
康丹教授介绍,契丹民族信奉佛教,因此死后一般火化,但在葬敛时,用木头作出躯干、四肢,并用金属做出面具,再在假尸首上配以服饰。通过出土的面具可以大致了解契丹人的面部特征,他们的长相明显地不同于汉人,同蒙古人也有很大的差别;随葬的玉器、陶器非常的精美,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陪葬品里有大量的马饰品,可以窥见这个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对马的热爱;墓穴里和幕外的陶狗以及一些壁画里人与狗的亲热可以看到这个民族对狗的重视;此外墓穴里的浮雕有大量的飞天图案,这些图案同敦煌飞天图像类似,但是也打上了契丹民族的烙印,特别是一些细节方面,比如服饰等;此外这些浮雕里还出现了半人半鸟的飞天图案,这在敦煌壁画里是不曾有的。墓穴里的一些砖雕也别具特色,反映了契丹贵族方方面面的生活,比如孩童生活、降妖伏魔、宴乐舞蹈、煮茶品茗。一些壁画反映了当时契丹族特有的食品物种、饮食习惯,比如蜜饯、西瓜、涮羊肉等。此外一些陶器隐约地寓含着特定的文化内容,比如大量碗具底部绘有三鱼环绕莲花图案,至于这种图案的寓意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墓穴里还陪葬有大量的水壶陶器,这些水壶明显是行军打猎时马背上所用的器具,虽然是陶瓷制品,但保留了牛皮水袋的痕迹。远在上京南几千里之外的西安所发现的乾陵无字碑上的金人所刻的契丹小字成为了研究契丹文字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在讲座的尾声,康丹教授介绍根据现代DNA比对,随元军远征云南的契丹人在云南留下了最为纯正的后裔,此外今天的达斡尔族极有可能也是辽亡之后生存下来的契丹苗裔,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便是其一。
讲座最后,康丹教授同来自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子就契丹文物、达斡尔民族风俗习惯、契丹文化进行了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张维佳教授结合康丹教授前边的有关讲座,提出了汉语史上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以供思考。
杨建国博士对康丹的精彩讲座做了点评,充分肯定了康丹教授的集腋成裘之功,认为康丹教授通过图片十分直观、轻松地带领听众作了一次契丹文化散步,让听众对契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服饰文化及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由于目前学界对契丹文化的研究还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更深入的解读有待于相关研究和探索的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