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首页 | 收藏 | 联系我们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学术沙龙纪要丨李辉:《诗经》讽谏诗的创制与入乐机制

2023-05-31 浏览:

  5月23日15:00,由中华文化研究院、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主办的“未来——文化青年学术沙龙”第十四期在教二312教室开讲。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李辉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诗经》讽谏诗的创制与入乐机制”的学术讲座。本场沙龙由中华文化研究院陈民镇老师主持,与谈人为文学院曲利丽老师和中华文化研究院的谭惟老师。

   李辉老师首先界定了与《雅》《颂》正声不同的《二雅》政治讽谏诗的含义,点明讽谏诗在创制与入乐上已经形成一套新的诗乐机制,并将其分为“讽谏传统与讽谏诗的兴起”、“从‘献诗’到‘献曲’:讽谏诗的生成与歌唱”两个部分进行阐释。


    在第一部分“讽谏传统与讽谏诗的兴起”中,李老师通过引用《国语·周语》及《左传》等相关详实的材料,展现了周代歌诗与讽谏言说相结合的传统以及公卿大夫、瞽矇乐官诵诗以谏的基本方式。李老师具体分析了讽谏诗在西周后期礼崩乐坏的形势下的创作处境,主要体现在周王任用小人、听信谗言和忠信之士进说无途、因言获罪两个方面。由于既有的“正诗”不足以劝善诫恶,诗人藉借礼乐歌唱所积淀的“谲谏”传统以寻求谏说突破,“谲谏”(不直谏)在谏者与被谏者之间留有回旋的空间,最大程度实现“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效果。正因如此,周代歌诗在其庇护下纳入讽谏内容,使得“谲谏”从一种语用方式转变成一种促成讽谏诗创制、实现谏说功能的诗乐生发机制。


    在第二部分“从‘献诗’到‘献曲’:讽谏诗的生成与歌唱”中,李老师分别论述了讽谏诗在创制机制和入乐机制两个方面的形成过程。首先是讽谏诗的创制问题,公卿列士与瞽工是诗歌创作(“献诗”)与入乐歌唱(“献曲”)的两重行为主体,而《诗经》讽谏诗作为“入乐”的歌诗,是二者在生成与歌唱过程中前后参与、互相作用所造成的文本形态。通过清华简《芮良夫毖》与《诗经·桑柔》这一平行文本的对照分析,可以明确“瞽献曲”对讽谏诗文本的参与介入。此外,卒章的“乱辞”中乐工跳出原诗人称和情境的用语则体现出讽谏诗内部乐工整合文本的痕迹,如《节南山》《四月》《巷伯》等篇目。其次,在入乐机制方面,“无算乐”的歌唱形态与内容提供了自由开放的乐用情境,讽谏诗的歌唱使得进谏在正式渠道之外有了实现的可能,得以突破西周后期恶劣的政治言说环境。尽管“无算乐”中歌唱讽谏诗的效果隐约迂回、有所折扣,却也因此缓解了直谏的阻力,取得隐晦的“谲谏”效果。


    最后,李辉老师进一步补充说明了“讽谏诗是入乐歌唱还是仅讽诵”的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得出结论:讽谏诗的乐用形态仍然以《诗大序》“主文而谲谏”所述最为贴切,即“合乐而歌”“咏歌依违”。

  在讲座对谈环节,曲利丽、谭惟、陈民镇几位老师与李辉老师开展热烈的学术讨论。曲利丽老师在谏说制度的具体实施、引用材料的年代早晚、谏说制度实际情况等方面提出了疑问,并就“乐工配合贵族谱曲与西周后期贵族权力提升有关”、“合乐而歌消解讽谏诗的锋芒性”两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谭惟老师从现代中国哲学角度强调了诗学的缺失,认为打通文史哲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以拓宽研究视野、增加问题意识,还提出了“入乐”机制的呈现、“乐教”的传承等引人深思的问题。陈民镇老师对相关问题作了补充。李辉老师在各位老师发言后,分别给予回应并分享了自己对动态运行的诗乐机制的看法。


    在提问互动环节,李老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有关《诗经》讽谏诗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在场师生收益良多,学术交流气氛热烈。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