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首页 | 收藏 | 联系我们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道德文化

何谓道德文化

2010-12-05 来源: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 浏览:

   所谓道德,本原上是指人们同群体从而他人的战略性协作活动。它分为道德动力,道德能力和道德方式这三部分。

 
一 道德动力
      人们构成道德文化的第一主体。人们从事道德、爱护群体的根本动力在于一般的战略性投资需求,用以培养超越个体的群体力量,保障个体失控的自私需求或称为功利需求,首要是感性需求,其次是自爱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独立地生活生产,但人们总是,总可能碰到自我性的个人难以独立解决和不便与他人协作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劳动困难时,在受到坏人欺负时,需要他人,不特定他人来帮助一下;在相互接触时,需要他人关注和尊重自己。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影响,促使人们在平时养成帮助和尊重他人的习俗,以便在自我需要时得到同样的回报。


    人们的高级道德需求在于以群爱为首要的宽松并多量的自爱和博爱以及神爱。要求人们相互爱护和帮助,爱护他人的一切利益。当人们真切地意识到群体对于自我具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时,就会形成深刻群爱情感,从而直接主动积极地爱护群体及其成员,表现出强烈的自律性。群爱用以规范个人和群体的关系,派生忠诚的要求,人们必须忠于自己的群体。而他爱则规范本群体内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他爱在此可以用善良这个概念来表示。它是纯正的道德动力,本身不包含不涉及任何自私目的。另外,自爱促使人爱护同类的他人,神灵要求人们慈善地爱护他人。当然,在道德中他爱程度是一般的。道德本身不会普遍地坚决地要求自己为他人,或者他人为自己献出重大的甚至生命的代价,只能企盼和赞美高度的群爱,只能用高尚的道德来形容高度的群爱;否则道德就会脱离现实和民众,沦为天堂和少数优秀者的道德,沦为钳制个性的工具。在现实中,当道德被政治和宗教利用支配后,就表现出极端形式的道德理念,要求个人完全成为集体的奴隶,博爱要求达到 极端程度,非博爱降到最低程度甚至为零。例如,中国儒家道德被当作政治工具,要求仁者爱人,存天理灭人欲;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道德虽然不会要求多数人高度博爱,但是会要求少数优秀人物高度博爱,为本群体内的他人奉献一切包括生命。另外,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人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自我之外的人群进行分类,对本群体内的人更博爱,反之相对冷漠。这也是道德的规则或者潜规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道德博爱的自私本原和手段意义。


    群体是一个虚拟的主体,由许多个人,许多自我和他人构成。作为一个集体,群体的道德需求当然是纯正地爱护每个人,大多数人。道德动力的理念本质如上所述,但具体内容是客观丰富的,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二 道德能力 
    人们的许多能力通过道德途径都可以转化为道德能力,保障道德需求。例如,当他人饥饿时,主体把自己的食物赠之;当他人受坏人欺负时,自己用武力帮助之。
典型的道德能力是舆论,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人们直接面对当事者进行评价。二是人们私下关于当事者进行思想评价和交流。当评价在整个群体内一致时,就会促使整个群体,许多个人对当事者的生活交往和工作协作产生重大作用,或一起赞美,拥护配合,或一起贬斥,冷淡反对,当事者因而获得相应的幸福或灾难。可见,舆论的力量是至柔至刚,不容轻视的。


三 道德方式 
   道德方式基本分为建造群体,制定伦理,维护伦理和改善伦理这四种行为过程。 
   当个人意识到自我,意识到个体力量薄弱,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同伙,组建自己的群体。群体构成的原则是每个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因素,或血缘、或地位、或阶层,有着相同或类似的需求与能力,能够相互认同,相互需求,相互帮助。不同群体之间的伦理具体标准是不同的。例如,在封建社会中,贵族之间的贺礼数目和平民之间的贺礼数目是不同的,贵族轻视平民和平民敬重贵族合乎各自的伦理规则。不同群体则构成社会这个最大群体,形成更基本、更普遍的伦理规则,如果贵族过份轻视以到岐视平民,平民过份敬重以至献媚于贵族,都会受到整个社会的唾弃。


   当群体划定后,人们开始制定伦理。个体可以根据自私需求去理解伦理,但群体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去约束和遏止自私,突出无私,这种个体与群体,感性与理性,自私实际与无私理想的矛盾始终普遍地存在,维持着伦理的生命和发展。因此,伦理的核心和理念是高级道德动力,是以群爱为首的一般自爱博爱,是一般群爱和善良。所谓一般群爱,就是既包含最低群爱,又低于最高群爱,仅保持对最高群爱的趋向和企盼。一般群爱和善良的理念派生三条原则,第一、不侵犯他人,具体为:禁止自我故意地侵犯他人;对于无意的侵犯实行道歉和赔偿;对于他人无意且轻微地侵犯自我,给予谅解;对于他人故意且严重地侵犯自我,要求一定的道歉及赔偿,否则就是脱离道德的宗教慈善,或者对凶恶的纵容帮助,助纣为虐。第二,帮助他人,当他人有困难时,应该主动地给予经济帮助、武力帮助、精神安慰、除恶扬善等,但须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同时企盼和鼓励尽力助人。如果自己代价的绝对值或相对值很小,而他人收获或保存很大价值,主体就应该并且必须帮助他人,否则,主体可以拒绝。这是把群体看作一个生命体,自我和他人属于其中的部分。当然,自我在群体内还是占据主要部分,他人为次要。第三,祝贺他人,当他人有喜幸之事,要进行祝贺,赠以礼品,借此显示和增强团结友谊,但礼品也是以关系和能力为标准来适当地确定。除去一般群爱的规范之外,自爱、公爱等也受规范,表现为自尊、自主、约束性表现,热爱祖国等。必须指出,以上是道德伦理的传统理论表达,具有一定理想化和拔高性。而民众实际执行的伦理标准有所降低,可以允许个人为自私便利而轻微侵犯他人利益,侵犯的绝对程度和频率小而受益相对大。这可以看作群体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在不同部分之间的调配.。


   伦理制定后,人们就会努力维护之,对践行实现者进行褒奖,对破坏反对者进行制裁。制裁主要运用舆论谴责。如果严重地违反伦理,突破最低标准,达到较大侵犯程度,政治法律的制裁就会介入。
当现实生活特别是经济发生改变时,人们之间相互帮助的内容,程度和方式就会变化,当然理念不会变化。崭新和陈旧的伦理规则发生冲突,当大多数个人承认和实践新伦理后,新伦理才会在整个群体内确立下来。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扩大、层次加深,个人能力越来越强,推动道德伦理不断发展。基本趋势是群体范围扩大群爱内容增加,而相互爱护的程度相对减弱。例如,在原始社会,外部落的人犹如敌人,本部落内的人犹如亲属。到现代,动植物乃至矿物界都成为人类的朋友,成为伦理关怀的对象,但亲属之间相互疏远,各自独立,许多道德功能转化为政治法律,由政府承办。在古代,人们之间更关注经济上的互助,在现代更看重人格上的相互尊重,过多的帮助反而成为干涉自由。当然整个道德伦理水平是逐渐提高的。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